客服
您当前的位置:主页 > 阿胶百科 > 阿胶故事 >

阿胶拍案惊奇(十九)

出处:http://www.13yaoji.com作者:admin发布时间:2016-06-11 21:19

禅宗,阿胶以及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

文/钟 闻

 

据说,当年佛陀对众说法,通常口若悬河,能够说得天花乱坠——满天下起芬芳的花雨。但是有一天,他久久沉默不言,只是一味地拈花微笑。众人皆困惑不解,难以明白佛陀深意,座中却有一人心领神会,也跟着佛陀微笑不语——这个人后来就是禅宗的开山大师。而禅宗,奉行的法门就是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。

将一些不二法门神秘化的倾向,不惟宗教如此。阿胶的生产工艺,说到其源起与演变,也曾经被神秘化,令后人颇感扑朔迷离。

有一种民间说法是,当年一个叫傅氏的和尚,法力无边,能够化腐朽为神奇。比如说乡间被废弃的驴皮,随便扔在那里,臭气熏天的,多数人都掩鼻而过。惟独这傅氏老和尚别具慧眼,竟看出这般废物其实也自有大用处,可用来熬制阿胶。

至于他是如何看出来这个奇妙的大用处,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。事情往往是,越是说不清,人们越不禁要去琢磨,想知道答案。因此,天下许多事物之所以充满着吸引人们进行思考琢磨的特殊魅力,一开始,大概就正是从这种“说不清”上生发出来了。

那真叫我佛慈悲,普度众生啊,却原来,第一个发明用驴皮加工成胶,并传于后人的,不是什么凡人,而是这位神通广大的老和尚傅氏。并且,这一掌故,显然还不应该被视为那种信口开河以讹传讹的乡间神话,因为极其严肃的古代学术经典《神农本草经》,也沿用了这一说法,说“阿胶,又名‘傅致胶’”。古文中,“致”通“制”,取“制造”之意,“傅致胶”翻译成白话,也就是“傅氏制造”的意思——要放在现代可不得了,和尚傅氏享有阿胶的发明专利权呢。

老和尚发明阿胶的说法虽然富有神奇灵异色彩,可惜其讲述过于简略,几句话就带过了,可读性不强,显得不够曲折有趣。因而,关于阿胶的创始问题,又产生过另一个轻喜剧风格的版本。这个版本说,有一个以贩驴为业的老板,其夫人分娩时气血两亏,身体羸弱,不得不卧病在床。她丈夫决心宰驴为妻子进补。却不料,他手下的驴贩伙计们一时贪嘴,将新鲜驴肉偷吃一光,没有了东家太太的份儿。那驴老板情急之下,也顾不得讲究许多,看看没有肉只剩皮了,于是就地应变,寻找替代品,将皮熬成驴皮胶冻,充当肉食给太太滋补。不想,此举误打正着,产妇居然因大吃这个驴皮胶而迅速康复了。

这一类的传说,固然可以为阿胶的来源提升阅读趣味,不过,对于了解阿胶真正的生产工艺,并没有多少实际帮助。就连大师级的李时珍在自己名著《本草纲目》中有关阿胶生产要素的讲述,也显得相当单薄潦草。

记载相对严谨细致的,是李时珍的同时代人卢之颐,他在自己的著作《本草乘雅半偈》中说道:“煮法必以乌驴皮, 刮净去毛,急流水中浸七日。入瓷锅内,渐增阿井水,煮三日夜则皮化。滤清,再煮粘稠,贮盆中乃成尔。冬日易干,其色深绿且明燥、轻脆。昧淡而甘。亦须陈久方堪入药。”最后一句的意思是,刚制作出的阿胶还不能当药使,得放一段时间才能增加药效。这一点上,阿胶与美酒仿佛有得一比,好胶好酒都需要时间来催化的。

而明人刘述金的记述,更有详实色彩:“大锅七口,乌驴皮用牡者。皮入水已化,则每日递减一口,聚其融化之极者,止得一口,然后搭于架上,任其顺下而不断,凡四昼夜,胶乃成。”

清代乾隆时江苏常熟人王应奎在《御南随笔·续笔二》中又对部分细节进行了补充:“火用桑柴,三昼夜始成。以麻油收者, 其色微绿, 以鹿胶收者,其色微紫。并光亮如镜, 昧甘成, 无皮臭。其真者如是止矣,他说皆妄。”王应奎的意思是,就阿胶生产的技术诀窍而言,自己的说法最是正确、权威,与自己说法不符的其他说法,统统是瞎扯,千万别去相信。

那么,真正的阿胶制作工艺又究竟如何呢?且听下回分解。

 

 
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阿胶拍案惊奇(十八)